简要描述: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对企业微电网分布式电源、市政电源、储能系统、充电设施以及各类交直流负荷的运行状态实时监视、智能预测、动态调配,优化策略,诊断告警,可调度源荷有序互动、能源全景分析,满足企业微电网能效管理数字化、安全分析智能化、调整控制动态化、全景分析可视化的需求,完成不同策略下光储充资源之间的灵活互动与经济运行,为用户降低能源成本,提高微电网运行效率。
产品目录Product center
相关文章Related articles
品牌 | 安科瑞/Acrel |
---|
简婷
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嘉定 201801
摘要:零碳化建设是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必经之路,实现零碳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能源效率提高、清洁能源使用、废弃物资源化、节约用水等方面的改善,直接影响整体产业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园区是落实我国“双碳"战略的重要抓手和天然试验田,也是能源转型的必然选择,建设零碳园区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目前对园区零碳建设的思路、方案与标准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理论与实践中还存在方向不明、缺少成熟案例指导、政策配套不完善等方面问题。梳理园区零碳化建设的含义与主要标准体系,梳理现有零碳园区案例,归纳主要建设路径,将不同技术或非技术措施的单位减排量对应的成本进行计算分析,以成本且碳减排量最高作为目标,寻求园区零碳化改造的最佳路径,使园区内动态碳排放强度为零。最后从科学、技术与政策多维度总结零碳园区建设面临的挑战。希望所搭建的模型和实施路径能为未来零碳园区项目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零碳园区;低碳技术;指标体系;多维度
1、引言
近年来,随着“3060"战略目标的深入实施, 更多园区开发商、能源企业、政府开始积极投入资 源,探索建立零碳园区的路径。目前,省 级 2 500 多个产业园区贡献全国近一半的工业产出,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如何在保证园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园区零碳化作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绿色发展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应运而生。这里的零碳园区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园区、科技园区、新能源示范区、商业综合体等领域。就目前而言,园区零碳化的实施指南暂未明确,大多数往往仅关注CO2排放,尚未建立碳计量、碳管理、零碳闭环的全局观。园区零碳化是历经低碳、近零碳的动态演进以及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持续优化迭代,最终实现净零碳排放的发展模式。对能源体系进行升级,赋能园区全面减排,降低园区 CO2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量。同时结合碳捕捉、碳吸收、碳交易等 方式抵消园区内剩余的 CO2,从而实现园区的真正零碳排放。
2、政策背景
零碳园区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推动。
江苏无锡:出台《无锡市零碳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2025年,遴选15 家园区开展零碳园区建设,13家工厂开展零碳工厂建设,推动8个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等。到2027年底,完成10家以上零碳园区项目的建设与验收,建成20家以上零碳工厂等。围绕能效水平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等6个方面开展建设工作,同步推进零碳工厂、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等4大配套行动。对列入培育计划的园区,按绩效评价结果,市级以 “拨改转" 方式给予500万元奖励,可与特色产业园奖补政策重复享受。
广东深圳:深圳市近零碳园区重点考察园区碳排放下降幅度、分布式能源利用、以及碳排放管理和碳披露,已形成四个批次19家近零碳园区试点。
四川:目标2025年建成20个近零碳园区,指标体系采用梯度化计分,已有17家园区开展试点工作,园区主导产业覆盖面广泛。
山东:山东省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省,零碳园区指标多为定性指标,要求相对宽松,已有20个近零碳园区开展试点,试点园区以经济开发区为主。
安徽:制定详细的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方案,优先支持 “新三样" 园区开展零碳试点,纳入10个零碳产业园区试点,“新三样" 园区占比高。
福建:福建省多地积极开展零碳试点,宁德市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印发零碳园区实施方案;莆田市湄洲岛打造零碳岛屿,入选多项项目案例和标准试点;漳州开发区致力于打造福建省零碳园区;厦门象屿综合保税区打造零碳综合保税区。
此外,内蒙古自治区发布了零碳园区地方标准《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配套制定绿电评价、碳足迹等标准。雄安新区出台了《雄安新区零碳园区评价标准》,针对办公商业类园区,内容侧重于城市规划建设。盐城市发布《沿海 (近) 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聚焦各类沿海园区,强调海上风电、港口岸电等海洋产业特点。
3、场景分类
从目前现有需求来看,“源网荷储"项目建设应用场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分布式光伏、储能、光储充电站建设,主要用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用电成本。
第二类是多个新能源站点的运营管理运维服务、节能管理、增值业务等。
第三类是工业园区,零碳工厂的建设空间较为充裕,安全是首要考虑因素。
4、行业现状
企业园区普遍面临:能耗双控、碳配额交易等监管压力;多种能源协同管理难、碳排放数据统计难;峰谷电价扩大、电费成本上升;储能、充电桩等新能源设备接入复杂;园区内能源设施运行缺乏智能调度能力。为应对上述挑战,企业急需构建一个集数据感知、边缘控制、平台优化、智能预测与运维于一体的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园区内“源—网—荷—储—充"的协同优化与碳排可视化。
5、安科瑞为零碳园区提供智慧能源管理解决方案
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安科瑞EMS3.0微电网智慧能源平台与协调控制器配合使用,在多种场景下均能大显身手,为企业提供了一套微电网管理解决方案。在工业园区,面对众多复杂的供配电设备和大量的用电需求,协调控制器可快速采集各类设备数据,通过多种通信方式上传至EMS3.0微电网智慧能源平台。平台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实现对整个园区供配电的集中监控和统一管理。
6、安科瑞EMS3.0微电网智慧能源平台功能解析
6.1系统总览
“源网荷储"等全量运行数据,存储展示、状态检测、运行告警,直观展示微电网系统电量、碳排、成本、设备运行等各类数据;实时呈现微电网电力数据流向和设备安全情况。
6.2微电网运行监测
平台支持电站拓扑、设备监控、策略执行、态势感知、运行评价等功能。
6.3功率预测
平台支持分布式能源、充电站、空调、常规负荷等分类预测;预测服务涵盖日前及日内多个时间尺度。
6.4优化调度
基于能耗和碳排放的经济优化调度;考虑电网供电力平滑与电压稳定的安全运行调度策略;需求侧响应电网互动策略。
6.5运行控制
光伏--防逆流;
储能--防逆流、峰谷套利、需量控制、柔性扩容;
光储--防逆流、新能源消纳、需量控制、动态扩容;
光储充--防逆流、新能源消纳、需量控制、有序充电;
源网荷储充--防逆流、新能源消纳、需量控制、有序充电、负荷柔性控制。
6.6聚合资源
聚合微电网内光伏、储能、充电桩及空调柔性负荷;
以单一虚拟电厂子站与独立电力户号接入上层负荷聚合商或虚拟电厂平台;
充分发挥微电网灵活资源的调节能力,实现微电网整体收益。
6.7碳排管理
企业、部门、区域碳排监控;
碳排统计、同环比分析;
支持月、年碳排报表;
碳盘查报告
6.8智能运维
设备档案管理:重要设备包括变压器、空调主机等设备信息,配置二维码。
运维流程管理:任务管理、巡检记录、缺陷记录、消警记录、抢修记录、通知工单。 Ø设备维护:提醒用户及时查看或更换相应设备,并提示维修或更换建议。
专家报告:系统定期为用户生成能耗分析报告,提供专家建议。
4.9能源规划
基于负荷信息、设备信息、市场信息、地理信息等内容进行优化配置,提供经济的容量配置方案。
7、方案清单
7.1 微电网能量管理控制箱
Acrel-2000MG/B1
多元数据感知
能效指标分析
灵活控制策略
运行优化控制
协调经济调度
其他控制功能
7.2 微电网协调控制器
微电网协调控制器具有控制、保护、测量、监控、通讯等功能,实现分布式发电、储能、柴发和可控负荷的协调控制。
配置有多种控制策略,满⾜不同运⾏场景下的安全稳定控制需求,确保微电网能够在不同运行模式下(并网和孤岛)平稳、高效地运行;
具备多个端口,支持不同的设备及协议的接入,如101、103、104、ModbusTCP/RTU等。
7.3 智慧储能产品
Acrel-2000ES储能柜能量管理系统
7.4 智慧储能产品---ANet-ESCU控制器
产品主要功能:能够采集不同规约的PCS、BMS、电表、消防等设备的数据与汇总;提供规约转换、透明转发、数据加密压缩、数据转换、边缘计算、优化控制等多项功能;实时多任务并行处理数据采集和数据转发,可多链路上送平台据。
7.5 配套产品---各类仪表、微机综合保护装置、电能质量监测装置等
8、结语
零碳园区融合了新能源、物联网、储能、碳计量、建筑节能等多种前沿技术,具备良好的集成示范属性。其建设过程为绿色科技、节能装备、数字能源服务等新兴产业提供了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土壤,推动绿色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与推广。综上所述,零碳园区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实践,也是推动企业绿色转型、产业升级、能源优化与技术创新的重要路径。当前,在国家政策引导与企业主动布局的双重推动下,构建集清洁能源、多种能源协同、智能管控、碳排可视化于一体的零碳园区,正成为新时代产业园区建设的核心方向。在“双碳"目标驱动与数字化转型双重背景下,企业对能源管理平台提出了更高的智能化、协同化与收益化要求。安科瑞EMS3.0微电网智慧能源平台,作为零碳园区建设的中枢系统,通过精细化的能源监控、灵活的运行策略碳排管理,帮助企业构建绿色、安全、经济、智能的用能体系。未来,平台还将持续迭代,与AI、能源交易平台、绿色认证体系深度融合,助力企业迈入“数智零碳"新时代。
上一篇: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
扫一扫 微信咨询
©2025 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05031232号-79 技术支持:智慧城市网 Sitemap.xml 总访问量:234102 管理登陆
电瓶车充电桩禁止非法改装